AsianLII [Home] [Databases] [WorldLII] [Search] [Feedback]

福建省地方法规

You are here:  AsianLII >> Databases >> 福建省地方法规 >>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福建省农科教结合“十五”规划的通知 

[Database Search] [Name Search] [Noteup] [Help]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福建省农科教结合“十五”规划的通知 

  【发布单位】福建省

  【发布文号】闽政办[2001]226号

  【发布日期】2001-12-18

  【生效日期】2001-12-1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福建省农科教结合“十五”规划的通知 

(闽政办[2001]226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直有关单位:

  省政府原则同意《福建省农科教结合“十五”规划》,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年十二月十八日

福建省农科教结合“十五”规划

(省农科教结合协调领导小组)

二○○一年十一月十九日

  从新世纪开始,我省进入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十五”期间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加速农业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大力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积极实行农科教结合。为加快科教兴农步伐,明确“十五”期间我省农科教结合工作重点,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期间农科教结合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农科教结合是广大农业、科技、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的一项创举,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一种有效形式,也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和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目标的一项重要措施。“九五”期间我省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积极实行农科教结合,全省9市、95.2% 的县(市、区)和87.8%的乡镇成立了农科教结合工作机构,配备了专兼职工作人员;实施了第二轮“百万农民技术人员培训计划”,举办了培训班42418期,培训了各类农民技术员277.46万人;推广了一大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建立了农科教结合示范网络,形成了国家及省抓示范区,省市两级抓示范县,市县两级抓示范乡镇的工作格局;通过实施“农技电波入 户工程”、推进“乡镇农科教结合服务中心”建设、开展对口联系共建和评选表彰“十佳农民科技示范户”等活动,鼓励广大科技人员进村入户搞服务,大大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九五”期间我省农科教结合工作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是主要农产品供给由短缺向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转变;二是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由受资源约束向受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转变;三是农业发展目标由追求产量最大化向追求效益最大化转变;四是农业增长的方式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方向转变;五是农业经营方式由单纯的原料型生产逐步向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转变;六是农民增收途径逐步由主要依靠增加产量向提高质量、调整结构和发展非农业为主的转变。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日趋激烈的农业国际竞争和贸易自由化,都对新时期的农科教结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十五”期间,必须大力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积极实行农科教结合,不断强化政府统筹力度,促进农、科、教各相关系统的紧密结合,形成合力,为推动我省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作出贡献。

  二、“十五”期间农科教结合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任务

  (一)指导思想

  “十五”期间,我省农科教结合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大会和省第七次党代会精神,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村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农村人才培养、科技推广、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加大政府统筹力度,积极探索农科教结合的有效运行机制,不断丰富农科教结合的内容和形式,努力促进农、科、教各有关部门有机结合,形成合力,为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和农村社会进步服务。

  (二)主要目标

  1.人才培养目标

  (1)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继续实施百万农民技术员培训,抓好“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和“绿色证书”工程。“十五”期间在农业、林业、水产、农机、乡企等行业每年完成20万名农民技术人员培训任务。到2005年农村80%以上新增劳动力接受初、中等职业技术教育,95%以上农户都能掌握1-2门的实用技术。

  (2)加强农村基层管理干部的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到2005年主要村干部达到中专以上文化程度,60%以上的乡镇干部达到大专以上文化程度,逐步使农业管理干部、农业科技人员的培训走上制度化、法制化轨道。

  (3)加强农科教结合工作人员的培训。加强农科教结合工作人员的理论学习和经验交流,每年举办1至2期农科教结合工作研讨会、经验交流会或培训班,到2005年全省各市、县、乡镇农科教结合工作人员轮训1次以上。

  2.科技推广目标

  加大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力度,努力提高农业科技转化率。依托高等院校建立一批集农业科研试验、农业工程技术、农业科研中试于一体,基础研究、应用开发研究、科技成果推广衔接配套的农业科研创新基地。组织科技人员建立技术示范点、示范片,加速技术推广。每一个县(市)每年重点推广10个左右的先进实用技术和品种,每个乡、村每年因地制宜地推广3-5项实用技术。

  加强对引进良种和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在全省建立一批优良种苗栽培中心、畜禽、水产良种引进繁育中心,建好市、县、乡三级良种基地。加快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的引进推广,不断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份额。

  3.信息网络建设目标

  (1)推进“农技电波入户工程”。到2005年,省级农科教结合示范区、示范县、示范乡镇要全面实施“农技电波入户工程”。市、县(区)广播电台、电视台(含有线电视台、教育电视台)应开设面向农业和农村专题栏目,每天播放时间不少于30分钟。各市、县普遍开通农科教信息咨询服务热线,为农民提供科技信息服务。

  (2)加强农业科技教育信息网络建设。加快建立农业信息网络,实现三农互联、省市贯通、院所相联。加快省、市、县三级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农业专家信息系统。到2005年要建立健全省级农业信息中心和农业信息网,完善市、县(市)农业信息采集、加工、传递和发布的网络体系,建立农村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网。示范县(区)要建立农业信息网并与省级网络相联。

  4.体系建设目标

  (1)健全农村科技推广与培训体系。到2005年要建立起以县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为龙头,乡村服务组织为网点,上挂大中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下联专业组和农户的农技推广网络;以高等教育为龙头,职业技术教育为主体,教育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相互衔接、协调发展的农业教育培训体系。

  (2)建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到2005年要逐步建立起面向市场,依靠科技,以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内容,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教育院校(所)为依托的多层次、多形式的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竞争有序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3)加强农科教结合示范区建设。到2005年全面实施全国农科教结合“百县千乡万村”示范工程,进一步完善“211”省级农科教结合示范网络(2个农科教结合示范区、10个示范县、100个示范乡镇);进一步扩大科企结合试点示范的范围,精心选择20个具有先进性、代表性和持续性的重点企业继续开展科企合作,进一步总结经验,面上推广。建立10个省级农科教结合高新技术示范园区,按照“先一步、高一层、出经验、出成果、出效益”的要求,把示范园区建设成为当地农业高新技术的示范基地。

  (三)基本任务

  1.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抓好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在基础教育中积极引进职教因素,在农村中学推行“3+X”和“双证制”等教学模式。在抓好巩固“两基”成果的基础上,着重抓好初高中毕业生的职业教育和培训,逐步实现由应试型、升学型向技术型、实用型转变,提高未来农村劳动者素质。

  2.大力发展农村职成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全面实施“绿色证书”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及百万农民技术人员培训计划,充分发挥农业职业中学、农广校、农函大、农机校、文技校和乡镇企业培训中心的作用,以贫困地区、山区为重点,以村主干、科技致富带头人、乡镇企业职工、农村专业户为主要对象,大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农村管理、技术人才。以农业高校成教学院、农校、农职校为主阵地,努力抓好乡村干部、农业专业技术干部和管理干部的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

  3.大力实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和示范。按照“调大、调优、调高”的原则,不断加快品种更新换代步伐,尽快形成一批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站得住、叫得响”的农业精品,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围绕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山海协作,引导一批符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行业龙头企业与农业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科企合作,调动科技人员、企业家、农民等社会力量的积极性,推动畜牧、水产、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花卉、珍稀养殖等支柱产业的发展。建立一批省级农科教结合高新技术示范园区,积极引导农业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教育人才,进驻示范园区,开展科技创新、试验、示范与推广,使农业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4.切实抓好农科教结合服务体系建设。按照“三定”、“五有”的标准,健全县、乡、村三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形成以县农业推广机构为龙头,以乡村服务基地为网点,上挂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下联专业组、户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大力实施全国农科教结合“百县千乡万村”示范工程,完善“211”省级农科教结合示范网络。

  5.进一步开展对口联系共建活动。积极探索建立农科教结合对口联系共建良性运行机制,加强对口联系共建工作的组织协调,鼓励省直部门采取带资金、带项目、带技术、带信息方式,推动共建工作的扎实开展。引导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研教学人员主动参与共建工作,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科技培训和咨询,解决生产技术难题。

  6.大力推进“农技电波入户”工程。利用各地电视台和广播电台现有设备,技术优势,加快“农技电波入户”工程的实施,把“农技电波入户”工程建设成为农民学科技、闯市场、增收入的“空中金桥”。

  三、主要对策措施

  (一)加大农科教结合宣传力度。农科教结合是科教兴农的具体实现形式,也是农业和农村经济与科技、教育事业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各级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舆论工具,大力宣传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实行农科教结合的重大意义,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科教兴农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政府统筹机制。农科教结合重在统筹,贵在结合。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构,不断加大政府统筹协调力度。各部门要明确职责,分工负责,密切配合,抓住农业发展、科技进步、人才培养这一主线,突出重点,抓住难点,认真总结推广经验,充分调动基层干部群众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努力创造符合当地实际的统筹内容和结合形式,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农科教结合工作。

  (三)健全农科教结合运行机制。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统筹、部门结合、社会参与”的有效运行机制是农科教结合的关键和重点。要深化农村科技、教育体制改革,打破农业、科技、教育部门相互隔离、条块分割的局面,逐步建立起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精干高效、机制灵活的农科教紧密结合的运行机制。一是要进一步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健全和完善县、乡(镇)、村三级农民教育培训体系。要加快调整农村教育结构,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全面实施“绿色证书”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计划 ”、“百万农民技术员培训计划”和“农技电波入户工程”,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二 是要深化农村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要积极探索建立农科教结合利益 共同体的有效形式,鼓励农业高校、科研院所以多种形式与农科教结合示范区、企业合作,走科技产业化的道路。按照“三定”、“五有”的标准,抓好县乡推广服务机构建设,健全技术推广网络。三是要建立农村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全方位服务体系。要逐步建立城乡结合、上下贯通、覆盖面广、多层次、多形式、多成分的农科教结合系列化服务体系,在信息、科技、信贷、贮运加工等方面为农民服务。要大力扶持、发展各类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等农民自我服务组织,逐步形成国家、集体和个人相结合,综合性服务与专业化服务相结合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四)建立农科教结合激励机制。科技、教育面向农村经济建设主战场,既是开展对口联系共建活动的内在要求,也是农业振兴、科技进步、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要制定优惠政策和建立激励机制,引导组织农业科研院校的教学和科技人员进入农村经济建设主战场,积极开展科研开发、科技示范推广和信息咨询服务工作,帮助广大农民群众解决生产技术难题,为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可靠的技术服务。要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待遇,在基层工作的给予优先照顾。鼓励科研院校积极创办科技服务型经济实体,为当地生产服务。建立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机制,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引导和扶持民间科技组织和科技示范户进行科技创新和开发,带动新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和应用。建立农科教结合评估指标体系,开展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奖、评选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等活动,对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效益显著、贡献突出、成效明显的项目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

  (五)强化农科教结合保障机制。农业是一项弱质的基础产业,农业科技、教育需要国家的财政支持。各级政府要把农科教结合工作作为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切实增加投入,从资金上保障农科教结合工作有效运行。“十五”期间,省财政继续安排农科教结合专项经费、百万农民技术人员培训经费和“农技电波入户”工程试点经费。各市、县(区)也要在本级财政预算中设立相应的农科教结合专项经费。


AsianLII: Copyright Policy | Disclaimers | Privacy Policy | Feedback
URL: http://www.asianlii.org/chi/cn/legis/fj/laws/a4923bf213040828f6065487bddddd159cdfa2c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