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ianLII [Home] [Databases] [WorldLII] [Search] [Feedback]

河南省地方法规

You are here:  AsianLII >> Databases >> 河南省地方法规 >> 河南省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中原肉牛基地开发建设规划的通知

[Database Search] [Name Search] [Noteup] [Help]

河南省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中原肉牛基地开发建设规划的通知

  【发布单位】81602

  【发布文号】豫政[1995]1号

  【发布日期】1995-01-04

  【生效日期】1995-01-0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

中原肉牛基地开发建设规划的通知

(豫政〔1995〕1号

一九九五年一月四日)  现将《河南省中原肉牛基地开发建设规划》印发给你们,望结合当地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养牛业是我省的一项传统产业,也是一项优势产业。搞好肉牛基地开发建设,把这一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对于加快我省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振兴农村经济,实现小康目标,丰富市场供应,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各地特别是列入开发建设基地的53个县(市、区),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真正把肉牛基地开发建设作为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一个大的出路去规划、去组织、去实施。要自觉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用系统工程原理指导肉牛基地的开发建设,要扎扎实实抓好各项关键措施的落实,认真解决好开发建设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对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开发建设项目,要明确责任,落实任务,抓住不放。省政府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通力协作,研究支援肉牛基地开发建设的具体措施,在人力、财力、物资、技术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共同促使肉牛基地开发建设,早见成效。

           河南省中原肉牛基地开发建设规划

  我省秸秆资源丰富,养牛数量多,质量优,基础条件好,肉牛后续加工和系列开发前景广阔。加快肉牛基地开发建设,对于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增加农民收入意义重大。为把养牛这一传统产业变为优势产业,加快我省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特制定《河南省中原肉牛基地开发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一、河南省中原肉牛基地现状及开发潜力

  (一)地域范围

  按照突出重点、相对集中的原则,本着系统开发、先易后难这一基本思想,河南省中原肉牛基地包括周口地区、商丘地区、驻马店地区、南阳市、平顶山市和兰考县、中牟县、鄢陵县、舞阳县、伊川县、息县、信阳县。

  (二)基本情况

  河南省中原肉牛基地为典型的平原农区,包括53个县(市、区),1026个乡镇,22516个行政村。总人口4380.1万,其中农业人口4009.6万,农户959.7万户。土地面积82886平方公里,其中可耕地面积5749.88万亩。本区气候温和,降水量适中,土地肥沃,适合多种农作物及牧草的生长发育,农作物以小麦、玉米、棉花、花生为主。畜牧业以牛、羊、猪、禽等为主。1993年畜牧业产值82.65亿元,占全省牧业产值的55.84%;占该区域农业总产值的23.38%。

  (三)肉牛基地现状

  该区域肉牛生产有以下特点:

  一是养牛数量多,基础条件好。该区域1993年底牛存栏738万头,占全省存栏总数的71.3%,牛出栏203万头,占全省出栏总数的75.19%;牛肉产量24.74万吨,占全省牛肉产量的77%。按可养牛农户计算,户均养牛0.98头,比全省户均多0.26头。牛存栏超过10万头的县38个,占区域内总县数的71.70%。年出栏超过5万头的县20个。

  二是肉牛改良体系已具雏形,改良效果明显。区内5个市地、53个县(市、区)均有家禽品种改良站,乡及一些重点村有改良站(点),形成了较为健全的改良体系。多年来,在利用南阳黄牛、郏县红牛等地方良种进行改良的基础上,已经大面积应用夏洛来、西门塔尔等大型良种肉牛冻精进行杂交改良,效果显著。目前,周口夏洛来牛、商丘西门塔尔牛改良示范区已具雏形。1993年,区内冷精配种97万头,占全省冷配数的82.9%,占区内配种母牛的38%。

  三是牛肉品质好,牛皮质量高。我省肉牛以其肉质细嫩,色鲜味美,皮革弹性强,质地柔软,适于加工高档皮革制品而享誉国内外。目前生产的活牛及分割牛肉,半数以上销往国内其它省份,少量进入国际市场。

  (四)开发潜力

  规划区域肉牛开发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尚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饲草饲料资源丰富。规划区年产各类粗饲料3300万吨,其中各类农作物秸秆2750多万吨,约占全省总量的65%。1993年共青贮氨化397万吨,仅占区内秸秆总量的14%。按每头牛每天平均采食6公斤粗饲料计算,该区域可发展养牛1500多万头,还可多养559万头。

  --肉牛生产潜力较大。规划区1993年肉牛出栏率为30%,牛个体产肉量仅120公斤。按现有存栏量计算,出栏率和牛个体产肉量达到目前国内先进水平,即34.6%和160公斤,则每年可多出栏肉牛90万头,多产牛肉22.5万吨。

  --牛产品后续加工前景广阔。规划区现有肉牛屠宰加工厂设备陈旧,加工工艺落后,品种少、档次低。个体屠宰户多为手工操作,产品大多为“原”字号。1993年,出口活牛1.95万头,出口冻牛肉2664吨。如现有80%出栏肉牛进行分割加工,其中20%进行深加工,皮革中50%加工蓝湿皮,50%进行深加工,则每年可增值22.458亿元。

  --牛产品市场看好,市场容量大。目前市场牛肉收购价每公斤9元左右,活牛收购价每公斤4.6-5元,农民养一头2岁左右的商品牛净收入达500-800元,效益较好。从市场容量来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牛肉、牛皮及加工产品的社会需求量越来越大。开发肉牛基地的市场广阔。

 二、规划的指导思想及主要指标

  (一)规划指导思想

  按照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充分开发利用饲草饲料资源,挖掘外延潜力,积极发展养牛数量;依靠科技进步,挖掘内涵潜力,进一步提高生产水平和牛产品质量;强化产后加工,狠抓市场培育,大力发展规模经营和系列化生产,走公司加农户的发展道路,最大限度地提高养牛业的综合经济效益。

  具体来讲,一是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饼粕和草山草坡资源,尽快把数量发展上去。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大力推广秸秆青贮、氨化、微贮技术,肉牛改良技术和科学饲养育肥技术,尽快提高牛的出栏率、个体产肉量和牛产品质量。三是重点加强后续加工和市场培育,突出龙头项目建设和系列化多层次加工,提高附加值。四是在抓好千家万户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专业户、专业村和繁殖场、育肥场,提高养牛业的集约化程度。

  (二)规划主要指标

  发展指标是以1993年实际完成量为基数,规划到2000年。

  秸秆处理量(包括青贮饲料、氨化秸秆、微贮及碱化等)由397万吨增加到1700万吨,年均增长23%。届时秸秆处理率由15.88%增加到64%。

  牛存栏由738万头增加到1060万头,年均增长5.31%。届时可养牛农户户均养牛2头。

  牛出栏由203万头增加到420万头,年均增长10.94%。届时牛出栏率达到39.6%。

  牛肉产量由24.74万吨增加到67.2万吨,年均增长15.34%,届时出栏牛头均产肉达到160公斤。

  养牛产值由13亿元增加到25亿元,年均增长9.74%。

  饲料、皮革、皮件等加工项目完成后,新增屠宰能力89万头,皮革加工能力250万张,饲料及添加剂20万吨。

 三、规划区人主要建设内容

  (一)基础设施建设

  包括秸秆开发基础设施和健全完善肉牛育种及冷配体系等。

  1、秸秆开发基础设施建设

  主要包括永久性青贮、氨化水泥池建设及铡草机械添置,以增强整个肉牛基地开发能力。截止1993年底,规划区仅有青贮、氨化水泥池25万立方米,铡草机械1700多台。据初步估算,完成上述目标共需800万立方米水泥硬化池,铡草机械3万台。每县需建15万立方米水泥池和购600台铡草机。

  在抓好秸秆开发的同时,要搞好草地建设,特别是草田轮作,使种植业由粮、经二元结构逐步向粮、经、草三元结构转变。规划期内,全区人工种草100万亩,草田间作套种100万亩。

  2、肉牛品种改良冷配体系建设

  主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河南省纯种肉牛繁育中心和南阳牛育种中心建设。项目建成后,前者每年可向社会提供200万剂冻精,青年公牛29头,青年母牛20头。后者每年可向社会提供40头良种牛。二是充实、更新南阳、洛阳、许昌和信阳4个种公牛站的种公牛,提高冻精生产供应能力;加强现有液氮站经营管理,保证冻精和液氮的生产与供应。三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县乡两级配种网点建设。

  (二)重点项目建设

  根据区域开发需要,本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这类项目实行定点建设。建设内容包括肉牛育肥场、肉牛屠宰场、饲料加工厂、皮革加工厂、乳品加工厂、牲畜交易市场、畜产品批发市场等。

  1、肉牛规模育肥场建设

  计划建设不同规模育肥场238个。其中1000头畜位39座,800头畜位和600头畜位各1座,500头畜位16座,200头畜位120座,100头畜位55座,其它6座。5头畜位育肥专业户10000个。主要进行牛舍及附属设施建设。这些育肥场、户以千家万户为架子牛来源,采用短期育肥技术,提高养牛整体水平。育肥场建成后,全年可育肥出栏肉牛51.16万头。

  2、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厂建设

  计划新(扩)建不同生产规模饲料及添加剂厂31座。其中浓缩饲料厂18座,蛋白饲料厂1座,饲料添加剂厂1座,其它11座。项目建成后,可新增浓缩饲料加工能力71.8万吨。

  3、肉牛屠宰加工厂建设

  计划新(扩)建不同规模屠宰厂33个。其中年屠宰6万头2座,5万头1座,4万头1座,3万头14座,2万头3座,5千头1座。另建淮阳600吨冻干活性牛肉加工项目和商水清真肉联厂5000吨肉品加工项目以及其它项目11个。项目建成后,可新增屠宰能力89.5万头,加工牛肉1.6万吨,生产肉松100吨。

  4、皮革加工厂建设

  计划新建或改扩建不同规模皮革加工厂27座。其中年加工155万平方米、服装10万件、箱包100万件、皮鞋300万双加工厂各1座,年加工10万张皮革和13万件皮件厂3座,10万张皮革6座、9万张、6万张和5万张各1座,4万张5座,1万张2座,其它4座。项目建成后,可新增牛皮革加工能力172万张,羊皮革加工能力70万张,皮件127万件,皮鞋446万双,皮衣11万件。

  5、乳品加工厂建设

  计划建设日处理鲜奶10吨的乳品厂5座,建成后,年产奶粉2600吨。

  6、活牛交易市场建设

  计划5个市地,各建1处牛交易市场,每个交易市场日交易量1000头。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土地征购和部分土建。

  7、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

  计划建立郑州畜产品批发市场。主要包括两个1000吨冷库和16500平方米土建。批发市场近期以现货交易为主,待条件成熟后,发展期货交易。预计建成后,年成交额可达5亿元以上。

  8、畜禽产品交易中心

  计划在商丘地区及永城县各建1处交易中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土建、水电及附属设施。

  9、其它产品加工厂建设

  计划建设加工10万件牛骨制品加工厂、10万件生物药品加工厂、1324吨骨血粉加工厂和1万吨骨粉骨粒加工厂各1座。

 四、规划投资及效益分析

  (一)规划投资

  本规划投资包括两类,即基础设施事业性投资和重点项目生产经营性投资。

  1、基础设施事业性投资

  --青贮、氨化水泥池建设及铡草机添置

  50元/立方米×800万立方米+700元/台×3万台,计4210万元。

  主要以农民自筹为主,县乡村补贴为辅。

  --省肉牛育种中心需再投资300万元。

  --7个市(地)的县乡改良站(点)共需投资1150.2万元。

  2、重点项目生产经营性投资

  --肉牛育肥场

  238座不同规模育肥场和10000户专业大户,共需投资4.49694亿元。

  --饲料及水平面加剂厂

  31座饲料厂及添加剂厂共需投资2.3875亿元。

  --肉牛屠宰厂

  33座不同规模肉牛屠宰厂及肉品加工厂共需投资6.516784亿元。

  --皮革加工厂

  27座不同规模不同产品规格加工厂共需投资3.1728亿元。

  --其它产品

  5个不同产品加工厂共需投资4532万元。

  --活牛交易市场

  5个市地活牛交易市场共需投资500万元。

  --畜产品批发市场

  郑州批发市场共需投资5900万元。

  --畜禽及产品交易中心

  需投资1400万元。

  --乳品加工厂

  5个乳品加工厂共需投资1170万元。

  此类投资小计17.924224亿元。

  (二)效益分析

  本规划共需投资18.655244亿元,其中财政投资0.73102亿元(国家财政0.36551亿元,省级财政0.182755亿元,市地县0.182755亿元),各类贷款17.924224亿元。

  本规划实施后,每年可净增产值69.979814亿元,新增利税8.597248亿元。

  其中:

  改良站(点)新增产值0.5132亿元,利税0.05693亿元。

  肉牛育肥场新增产值7.03607亿元,利税0.9809亿元。

  饲料及添加剂厂新增产值11.4090亿元,利税2.6322亿元。

  肉牛屠宰场新增产值31.415844亿元,利税3.442498亿元。

  皮革加工厂新增产值10.4381亿元,新增利税2.0388亿元。

  其它产品加工新增产值1.7484亿元,新增利税0.2389亿元。

  活牛交易市场新增产值0.0292亿元,新增利税0.00292亿元。

  畜禽及产品交易中心新增产值2亿元,新增利税0.04亿元。

  乳品加工厂新增产值0.39亿元,新增利税0.085亿元。

  畜产品批发市场新增交易额5亿元,新增利税0.06亿元。

 五、完成规划主要实施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河南省中原肉牛基地开发建设,是一项涉及多行业、多部门、多学科的系统工程,各级政府必须加强领导,有关部门密切协作,切实把开发建设工作做好。各级政府要把肉牛基地开发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宏观调控,统一规划,精心组织,分期分批实施。各有关市(地)、县要确定实施规划的主管部门,成立专门办事机构,赋予应有的权力,解决组织协调、资金物资筹措、市场培育等重大问题,保证项目目标任务的完成,按期搞好基地建设。

  (二)落实政策,增加投入

  用好、用足已出台的政策。各市地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认真贯彻国家和省有关扶持畜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保证落到实处,同时,还要根据肉牛基地开发需要,研究制订新的扶持措施。

  抓好秸秆养牛示范县专项资金的落实。对国家安排的示范县,要严格按要求及时落实匹配资金;同时,要积极继续争取国家支持。省将根据省财力状况,建立一批省级示范县。

  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肉牛基地开发投入。积极争取国家农业政策性贷款、国家农业开发性贷款、“丰收计划”贷款、商品牛基地贷款、农业发展基金,企业及群众自筹资金,以及亚行、世行、外国政府贷款等。我省粮棉大县资金、黄淮海开发资金、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扶持乡镇企业发展资金、省农行资金,都要向肉牛基地开发倾斜。采取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办法,多渠道筹集资金。肉牛产品的加工、经销允许跨行业,谁有能力谁牵头。

  做好物资供应,特别是尿素、塑料薄膜、柴油等要优先供应,扶持秸秆开发。

  (三)突出重点,两手抓,抓两头

  中原肉牛基地开发建设要突出重点,抓好关键环节。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好千家万户的肉牛饲养,使有条件的农户普及养牛;一手抓好规模养牛大户和肉牛育肥场的建设,提高养牛业的档次。各地要以扶植育肥专业户和育肥场为重点,带动千家万户,走大户带小户、以场带户、公司加农户的路子,推动肉牛基地开发建设。要坚持抓两头,即一头抓生产,一头抓市场开发。在生产建设上要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如秸秆开发、良种培育与推广等;在抓市场建设上一是靠现有市场容量牵引,带动生产的发展。当前要致力发展一批规模大、辐射力强的活牛交易市场及畜产品批发市场。二是依靠先进科学技术和加工手段,提高产品档次,增加产品种类,开发新产品,扩大市场销售能力,提高经济效益。

  (四)依靠科技,提高肉牛基地综合开发能力

  一是充分推广应用现有科技成果。今后几年重点推广秸秆开发技术,包括青贮、氨化、微贮和碱化等;配合料技术,肉牛经济杂交和冷冻精液繁育技术;人工种草、草田轮作、间作套种技术;牛主要传染病快速诊断、监测和预防治疗技术;以及肉牛快速育肥技术等。二是搞好新的适用技术攻关研究。研究的重点是快速育肥、新产品的开发、生物制品的研制技术。三是加强基层技术队伍的建设,提高基层技术人员的素质,同时通过基层技术队伍以及其它媒介广泛宣传、教育和技术培训,提高全体农民科学养牛的意识和技能。

  (五)搞好秸秆养牛示范区、示范县建设的管理

  秸秆养牛示范县和示范区建设,是国务院为推动我国养牛业再上新台阶采取的重大举措。各示范县及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示范县建设的科学管理工作,认真落实示范县投资,加强资金管理,充分发挥投资效益,建立示范县档案管理制度,要及时总结项目实施情况。各县市要按此精神,办好自己的示范乡、示范村,由点到面,推动肉牛基地开发工作。

  附件:(略)


AsianLII: Copyright Policy | Disclaimers | Privacy Policy | Feedback
URL: http://www.asianlii.org/chi/cn/legis/ha/laws/dd768c1943f20a029992396e0908668123c205c5